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至今已有九年多时间。作为合计人口超1亿规模的区域,京津冀三地潜力巨大,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桥梁。九年来,三地打破藩篱、休戚与共,在产业协同发展上形成良性互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节目《对话京津冀》第二期《产业协同走深走实 支撑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一、从“转移承接”到“产业链合作”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关键。仅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9年来京津冀协同项目聚集就超过2100个,累计投资超过6514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占比超八成,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预计到2027年,天津经开区新增落户京津冀协同项目再超过2000个,新增疏解非首都功能重大项目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全力以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三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互补,京津研发、河北制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项目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单位4395个,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39万个,其中近八成为北京转入。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随着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今的产业协同已经从最初的‘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作为北京、河北两地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保定市满城区以河北京车项目为中心,瞄准110多家京车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的产业链,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轨道交通产业园。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制造基地建在保定,有效汇聚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优势技术和创新资源。目前,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渤海新区、邢东新区等重点承接平台也不断有京津企业入驻,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企业和单位达4.4万家。
把协同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河北与京津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目前,三地共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等5个促转平台,会同9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成果供给平台,753家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互认互通,73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为三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等各类科技服务。
二、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在协同发展引领下,京津冀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在2022年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京津冀地区共535家,占全国比重12.3%,创新主体成长壮大。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四成、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4.2%、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新业态持续升温。
如今数字经济京津冀正在成为新一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引擎,北京市率先提出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这既是推动京津冀三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战略,又是构建京津冀内外双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三、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
企业往来越来越频繁,直接带动了区域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协同发展九年来,三地企业、群众跨省办事更便捷了。近年来,京津冀三地还探索打造了市场准入“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的堵点难点问题。
高水平改革开放,还要向创新体制机制借势借力,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认为,下一步,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服务审批领域还需加快建设,形成更好的同城效应。